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砥砺前行,全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空气质量连续七年达国家二级标准,赣江干流、抚河及潦河连续3年水质达ⅱ类,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连续3年实现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持稳定,全市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质量指数(eqi)总体稳定,18个案例成功入选江西省2024年度“美丽细胞”建设优秀案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决推动党建红生态绿。不断抓牢政治建设。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75篇。印发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任务分工及清单,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扎实抓好党纪学习教育。围绕12项重点任务,一体推进学习研讨、警示教育、专题辅导等工作,修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任务分解表,开展违纪风险点摸排。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持续开展“转作风、提能力、抓落实”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对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专项整治以及环评、监测、执法领域专项行动,打造作风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二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工业污染源减排。在全省率先启动燃气(油)锅炉设施低氮燃烧改造,推进建设全省首个绿色共享汽修钣喷中心项目;建成企业废气吸附活性炭使用管理“慧换碳”平台;指导企业治理绩效提级,被省级评定a级、b级企业各1家。深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完成《南昌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立法,建成全省首个交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试点开展黑烟船抓拍,成功召开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移动源污染防治联席会议。优化噪声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平台全面运行;东湖区率先发布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成果。2024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优良天数比例为92.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pm2.5、pm10、空气质量优良率指标继续在中部六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三是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全省率先研究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工作办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监测实施方案,赣江、抚河及鄱阳湖南昌湖区需整治排口1072个,已完成整治1045个。推进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削减。印发《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达标攻坚实施方案(2024-2025)》,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平均浓度为0.068mg/l,同比改善4.23%。开展城区污水管网建设监督工作。形成三级排水单元监测体系,全市抽查已竣工验收的排水单元1000多个,其中市本级228个。完善饮用水水源安全体系。全市39个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定界立标。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0.9%,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4.85%,同比持平;达ⅱ类水质断面占比再创新高,为72.73%,同比上升6.06个百分点。
四是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组织完成68宗“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所有地块未出现超标情况。加强耕地污染源头管控。开展企业周边耕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完成4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扎实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完成部分国考点位、重点加油站地下水环境状况初步调查评估。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工作。全市重点行业重金属减排5.3%,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大力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全市60个“无废细胞”成功通过市级评估;继续推动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建设试点、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2024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总体得到有效保障;新增完成15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66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在全省排名前列。
五是持续强化突出问题整改。持续强化突出问题整改。重新修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销号管理办法,联合省生态环境厅驻赣北专员办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力度。常态长效推动存量问题整改,历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警示片反馈(披露)有整改时限的28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56个,其余27个问题正按时限要求有序推进;3329件交办信访件已办结3320件,已销号3296件。全力配合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结合问题性质和整改难易程度,将本轮督察交办我市的791件信访件,划分为2件疑难复杂信访件、240件重点信访件、549件一般信访件,已完成整改714件,已销号475件。针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8个问题,已起草《南昌市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将按程序报审印发实施。
六是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环评改革质效。印发南昌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推动开展园区新一轮规划环评修编。市本级出具承诺制审批项目批复40个,涉及投资84.28亿元。加快项目审查办理时间,平均提速30%。切实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对全市“散乱污”企业实行疏堵结合分类整治,共排查“散乱污”企业518家,完成整治492家。全年作出行政处罚95件,罚款金额1300.47万元,同比减少5.92%;全市免罚案件19件,免罚金额2418.9万元,同比增长473.86%。服务重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常态化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督促重点企业填报温室气体排放年报;全面完成2021-2023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建成投用全省首个清洁生产审核在线系统。
七是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扎实推动自然生态保护。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自评估结果为优。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全年未发现新增问题。筛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线索151件,落实赔偿金额113.72万元。湾里管理局成功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成功举办南昌市2024年长堎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实战演练活动,获评全省环境应急演练优秀案例。完成应急预案修编,组建南昌市环境应急专家库,补充采购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有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监管。指导119家核技术利用单位提交辐射年度安全评估报告,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协助、指导5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完成8枚废旧放射源免费收贮。
八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谋划推进能力建设。开展南昌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完成市本级综合性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超额完成省厅cma资质要求。创新“环保夜校 环保企校”培训模式;联合市总工会开展“洪工杯”执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积极谋划污染防治项目。水污染防治申报项目7个,涉及中央资金1.15亿;大气污染物减排申报项目4个,涉及中央资金2440万元;土壤污染防治申报项目1个,涉及中央资金650万元。强化生态环保宣传赋能。多次在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榜单排名前列,我市3家单位入选“2024年全省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治水方面,攻坚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持续改善,环湖县区完成重点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推进湖区“一断面一策”15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任务实施,积极创建“美丽河湖”。强化入河排污口整治及管理,重点推进赣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和销号。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跟进市级水源地保护区优化调整,有序推进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水平。治气方面,制定《南昌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研究谋划“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路径。聚焦细颗粒物治理,统筹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方大特钢焦化厂备用脱硫脱硝设施改造,推动湾里、红谷滩、东湖、青云谱完成首批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推动《南昌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落地实施。治土方面,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全面落实医废电子联单制度,探索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建设,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十四五”农村环境整治目标任务,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设施问题整改攻坚,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持续开展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地下水溯源调查,加密国考点水质监测频率。
二是以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有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2024年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跟踪2024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省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拍摄情况。实行台账管理、程序销号,严格审核标准、把住核验关卡,确保问题整改质量过硬,经得起检验。组织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督导推动相关单位开展11个专项攻坚行动,排查整治领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智慧巡检监管试点,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现场核查。进一步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国家级及省级创建工作,推动红谷滩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推动湾里管理局申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建设。严密防范环境安全风险。持续开展高风险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进辐射类企业规范化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排查安全隐患。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加强环境应急装备配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实战能力。开展环境应急指挥平台会议接入终端项目,打造可视化、智能化、扁平高效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作战指挥体系。
三是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为保障。充分发挥改革动力。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推进“美丽细胞”融合建设。指导全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修编,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对照中央和省关于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南昌市贯彻落实措施。探索环保产业与主导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常态化开展分级分类执法培训,对新装备组织开展实操演练培训。做好新污染物执法工作,加大对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业现场检查力度和对未按规定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高标准按时保质完成执法装备标准化配备建设、应急实训基地建设及应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现场端建设、执法第三方服务团队支撑等项目。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做好“十五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推动完成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相关制度,提高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推进南昌市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清单更新研究。巩固市监测中心区域站和昌南监测中心建设成效,完成进贤监测中心县级站建设、安义监测中心骨干站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监测能力提升。
